秋末冬初,不冷不热,山茶花正鲜艳地绽放,梧桐树的枝干却早已显得稀疏。清晨的街道上,冬青树在露水的浸润下,显得一派青碧。黄昏的公园里,夕阳映照在水面上,几只寒鸦在晚霞中飞掠而过,瞬间就消失在一片密林之中。

立冬,作为冬天的第一个节气,虽然没有冬至那样引人注目,但也标志着秋天进入了尾声,严寒的天气将慢慢席卷大地,此后将会逐渐出现百泉冻咽、雨雪霏霏的景象。

在细雨催寒、木叶枯黄之时,人们也会注意穿衣保暖,老年人更要及早准备厚装,以防寒潮的突然降临。下面介绍元代的一首《立冬》,“黄花犹带露,红叶已随风”,极具诗情画意。

《立冬》

元代陆文圭

旱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犹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舂。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陆文圭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他精通经史,博学多才,却不愿到朝廷做官,宁愿隐居于林泉之间,过着清贫生活,后人称其为“墙东先生”。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作者感慨时光匆匆,不经意间就快到岁末。此时天气渐冷,诗人觉得自己不胜风寒,又逐渐年老体衰,却一直没有大的作为,深愧岁月蹉跎,于是赋诗抒怀。

深秋季节久旱少雨,残叶飘飞,清晨时经常雾气蒙蒙,傍晚时又是寒意袭人。季节变换本是寻常景象,可是诗人看见“秋深渐入冬”,忽然便勾起了自己的愁情。

那些沧桑之事、未了之情,虽然曾令人无比伤怀,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脑海深处的记忆也逐渐模糊。多少人世间的故事都成为飘忽的往事,无数身边的亲友也远隔天涯,诗人不敢回首过往,自愿恬淡地过好当下。

尘世中充满了喧嚣和烦恼,诗人虽然经常闭门不出,但也无法逃避衰老和疾病。心情烦闷时,他就在草堂周围散步,可是看到一些萧瑟景象,他反而更感到惆怅。

“黄花犹带露,红叶已随风”,这两句充满画面感,极具诗情画意,作者从视觉角度出发,展现出深秋时最典型的景物,篱笆外的菊花还在含露绽放,枝头上的枫叶却慢慢地随风而去。

一种无法抵抗的自然力量,既让大地充满了肃杀之气,又令诗人心中涌起了万千思绪。黄花无情,却好像在霜露里苦苦支撑;红叶回旋,似乎充满了对空枝的留恋。

颈联又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舂。”那些驻守在边关的将士们日夜思念故园,却只能将一腔深情埋在心底。而他们的亲人每当听到军营里的号角吹响,也会不自觉地牵挂起远方的征人。

而黄昏时渔歌唱晚、牧笛声声,与农家的舂米声相互混合,形成了村庄里独特的交响。一个“寒”字,与首联“秋深”二字相呼应,也委婉地传达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一边是令人悲愁的“边思”,另一边是让人兴奋的“村歌”,又侧面刻画出诗人非常享受隐居生活。

结尾表达了作者矛盾的心情,“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诗人将篱门大开,让温暖的阳光照进卧房,他却慵懒地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着天空的悠悠雁鸣,以及溪中的潺潺水声。可是每当捧起那些古籍,他又觉得愧对先贤,更羡慕那些风流人物可以千古留名。

陆文圭的这首诗描写秋末冬初的景象,中间两联着重描写立冬时的场景,既有对“黄花、红叶”的描写,也有对“寒角、晚舂”的想象。结尾则抒写了作者感慨光阴似箭、以及空度岁月的无奈,非常耐人寻味。

立冬时节,其实并未到真正的寒冬,白昼时依然凉爽宜人,晚上也只是盖着薄被。庄稼地里的农事活动也没有停止,各种新鲜蔬菜也不断地上市。

不过北方却率先降温,人们已经开始准备食补的东西了。鸡鸭、猪蹄等都可以与中药放在一起熬煮,再加上一些红枣、花生,营养丰富,又能补气活血。希望朋友们都能在即将到来的寒冬里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huaa.com/schhy/1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