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探寻昆明花卉商业化的前世今生
中医治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一 年“七七事变”不久,北平沦陷。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开始内迁昆明,不久,西南联大成立。此时的冰心因身怀六甲无法远行,只有暂留北平待产。年夏,冰心随丈夫吴文藻携三子女离开北平,从天津乘船,途经上海、香港、越南,最后乘小火车沿滇越铁路于年9月抵昆。 38岁的冰心怀抱8个月婴孩,一家人一路酷暑、辗转颠沛一月有余,其间的艰辛难以想象。 在《我的老伴——吴文藻》中她写道“这一路旅途的困顿曲折,心绪的恶劣悲愤,就不能细说了。记得到达昆明旅店的那夜,我们都累得抬不起头来,我怀抱里的不过八个月的小女儿吴青忽然咯咯地拍掌笑了起来,我们才抬起倦眼惊喜地看到座边圆桌上摆的那一大盆猩红的杜鹃花!” 抵昆已是入夜,此刻,极度疲惫的一家能感受到的怕只有昆明凉爽的夜,昏暗的路灯下他们难以辨认街貌,所以,不期而遇的“那一大盆猩红的杜鹃花”才留给了作者如此深的印象,“昆明—鲜花”就这样被紧紧勾连在一起。 在《摆龙门阵》里她是这样描述的,“喜欢北平的人,总说昆明像北平,的确地,昆明是像北平。第一件,昆明那一片蔚蓝的天,春秋的太阳,光煦地晒在脸上,使人感到故都的温暖。近日楼一带很象前门,闹哄哄的人来人往。近日楼前就是花市,早晨带一两块钱出去,随便你挑,茶花,杜鹃花,菊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热带的鲜艳的花。抱着一大捆回来,可以把几间屋子摆满。” 图1,抗战时期的近日楼花市(来源网络) 这里的“一两块钱”应该是法币,还是抗战爆发后已严重贬值的法币;“抱一大捆回来”的显然是插在瓶里的鲜花而不是盆花;至于“热带的鲜艳的花”,我认为是作家不太了解鲜花品种而误认为是热带的,或相对于北平,在作家眼里四季如春的昆明就属热带。 那时的昆明城并不大,从她最先住的螺峰街,再到后来住到近日楼附近的维新街,想必作家经常会带着孩子们到近日楼,边逛街边买花。 图2,纸币中近日楼全貌(来源网络) 更关键的是,“近日楼前就是花市”这句话足以证明,年的昆明已不仅专门有人种花,而且在近日楼一带已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花卉集市。 二 近日楼也称丽正门,始建于明朝,是老昆明城的南城门,位于现在昆明新百货大楼对面位置(下穿隧道)。 图3,年的近日广场(来源网络) 古时昆明城形似灵龟,共有六个城楼(门),南城楼是灵龟的头,面向滇池,北城楼是龟尾,在圆通山后,面向蛇山。 近日楼楼底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40米,高约20多米,这在当时的昆明城已属最高大的建筑,气势雄伟,登楼远眺可饱览昆明四周美景,滇池、西山睡美人可尽收眼底。站在楼上有种离太阳更近的感觉,“近日”也由此而来。 图4,抗战时期的近日楼(来源网络) 清朝时,近日楼城外建了一座“南城外公园”,后称“金碧公园”(医院位置),公园几经建设成为当时昆明人的休闲娱乐场所,近日楼也变得愈发热闹起来,一时商贾云集。 特别到了民国时期,昆明城向南迅速扩展,近日楼及周边更是成为昆明最繁华的商贸、休闲、娱乐中心,许多重要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抗战期间在昆明住了7年的作家汪曾祺,写过许多关于昆明鲜花的文章,也曾提到过近日楼花市:“康乃馨昆明人谓之洋牡丹,菖兰即剑兰,夜来香在有的地方叫做晚香玉。这都是插瓶的花。康乃馨有红的、粉的、白的。菖兰的颜色更多,粉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紫得发黑的。夜来香洁白如玉。昆明近日楼有一个很大的花市,卖花的把水灵灵的鲜花摊在一片芭蕉叶上卖。鲜花皆烂贱。买一大把鲜花和称二斤青菜的价钱差不多。” 作家们对近日楼花市的描述,成为我追寻昆明花卉商业化前世今生的开端。 无独有偶,年驻守昆明的美国飞虎队队员拍摄的照片,成为反映77年前花市盛况最直接证据。 图5,挑担卖盆花的花农(来源网络) 照片生动、直观记录了近日楼花市的热闹场景,花市里花多人也多,有挑担卖大丽菊盆花的,也有席地而坐卖鲜花的,更多是来观花、赏花、买花的市民。 从这几张不同季节段拍的照片中依稀辨认出有朱顶红(昆明人叫德国兰)、晚香玉、剑兰(菖兰、唐菖蒲)、大丽菊、康乃馨、甚至还有马蹄莲,说明那个时期昆明的鲜花不但品种多,而且已可以四季生产。 图6,近日楼花市里的花摊(来源网络) 三 事实上,昆明人种花、卖花的历史还可以追溯的更长。 在现有史料中,明天启年间(-)《滇志》引述了一首关于云南山茶花的诗中有句“园丁贵价赢”,其下有段注解:“每岁元日,市卖此花以供佛,红紫溢目。” 意思是,每年春节,街上有售卖红色山茶花(不是昆明郊外的野生茶花)用于供佛,以至于满目都是红色;种植此花的园丁因春节花价高、获利多而特别重视。 图7,云南山茶(来源老张) 看来这个时期昆明花卉己开始有商业化的味道了。园丁种山茶花就是为了“每岁元日”剪花去卖,如果没有一定的量就不会看上去“红紫溢目”。 不过,在生产力水平低的年代,花卉商品化的结果是人们往往会把手伸向大自然。 《滇海虞衡志》(公元年)记载:马缨花“冬春遍山,山民折而盈抱入市,供插瓶,深红不下于山茶。” 马缨花是一种野生杜鹃,花朵硕大,红艳如霞,但新枝萌发弱、生长非常缓慢。从记载中可知,当时在昆明附近山上应该有很多这种高大的杜鹃树。马缨花“冬春遍山”的场景现在轿子雪山还可见到。 图8,昆明轿子雪山的马缨花(来源老张) 每到冬春花季,山民大量采摘拿到昆明街上出售(盈抱入市),用于瓶插,因其“深红不下于山茶”。无疑,野生马缨花成了人工栽培且售价较高的山茶花的替代品而被大量采摘。 同期,还有釆摘其它野花售卖的习惯。如山海棠,“山人折以售为瓶供”;皮袋香(云南含笑),“山人担以入市以为瓶供”。 《滇海虞衡志》作者檀萃(—年)在滇20年,该书成书于嘉庆年间(即公元年),记述的多半是乾隆年间的事。 可惜的是,多年后,昆明附近山上早已难觅马缨花踪影,这恐怕与当年过度采摘导致马缨花树大量死亡有关。不过还有一种说法,伐木烧炭才是导致马缨花从昆明周边山上消失的原因。 除采摘野生花卉外,这个时期以种花、卖花为业的花农变得更多,甚至还有种花专业村、专业户的出现。 《滇海虞衡志》:“石虎关民争种菊,人肩车载入于市,即以为菊庄收成,可不谓花农乎!亦种鸡冠,供中元祀祖,即弃之矣。” 石虎关位于老昆明城东南(现昆明关上这一带),是通往滇东滇南绎道之门户,因设关镇守,名为石虎关。昆明城东南一带由于离市区很近,交通便利,加之土肥水沛,自然成为了种植鲜花的集中地。 图9,昆明近郊图中石虎关位置(来源老张) “石虎关民争种菊”说明因买菊的人多,市场需求大,所以大家都争相种植,以至于卖花时竟出现“人肩车载入于市”的盛况,可见当时的生产规模已不小。种一季菊花相当于一季庄稼的收成,就这些花农干出来的。 另外,石虎关一带农民除种菊外“亦种鸡冠,供中元祀祖”。鸡冠花在我国用作中元节祀祖可上溯至宋,宋时《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 与石虎关一带花农种花的方式不一样,菜海子(即今翠湖公园)周边花农则是在自家院子里种盆花,“以供衙门及公馆”且“名花俱备,名繁不胜计”。 《滇海虞衡志》:“菜海子边多花院,各花俱备,以供衙门及公馆。名繁不胜计,民生利用多出于花。” 菜海子离昆明五华山很近,住在五华山周围多半是官宦人家和有钱人,所以,他们种的花是品种繁多的奇花名卉,与石虎关花农的“菊庄收成”完全不一样,他们是真正的种花专业户,家庭所有开销基本靠卖花收入。 图10,菜海子和五华山位置图(来源老张) 在老张看来,石虎关的花农肯定也想“民生利用多出于花”,但决定两种不同生产(商业)模式的主要原因多半还是地理位置和交通。 四 种了花就得去卖。昆明最初并没有固定卖花场所,花农卖花始于肩挑背驮游走于大街小巷。 在春节、端午、中秋、中元和初一、十五礼佛、敬佛这些特殊时段,卖花会临时聚集于交通人流较多地段,且称为临时花市。再后来则聚集于某几个相对固定的地点从,成为真正意义上花市的雏形。 昆明旧《市志》记述了明清时期昆明花市情况∶“每年端阳节,于金碧公园、或云津市场、或三牌坊、或甬道街,开花市时,数十百种缤纷罗列,观者买者络绎于途。旧藩署(注:威远街)前,则每日皆有陈列售卖之花卉。” 图11,昆明威远街和金碧公园位置(来源老张) 旧藩署所处威远街有一个当时算较大的沿街菜市,所以,固定的露天花市也就“蹭流量”而成型于此。在我国这种类型的花市其实并不少。 没想到,每到端阳节花市因人太多常常导致“交通”瘫痪,年6月,当局下令取消威远街端阳花市而叧迁南城外公园(金碧公园),新花市在长达十多年时间里都是全省最有影响力的花卉市场。 年5月,金碧公园被市政当局租与别人建游艺园,花市也迁到不远处的近日楼外椭圆形地带。每天清晨花农在此摆摊售卖切花和盆花,一直继续到50年代初。 抗战时期,昆明城市常住人口从15万左右猛增到了50多万。四面八方涌入昆明的人带来了东西南北甚至国外各种文化、习俗,昆明也变得空前繁荣,成为当时西南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与过去面对15万人口不同的是,近40万人口的净流入自然把昆明花卉消费带入一个新阶段,此时,城郊种花的范围更大了,菊花村、前卫、杨方凹、佴家湾、刘家地等这些处于昆明城郊地带的村子都或多或少种上了花。 图12,抗战时期的昆明城(应是站在近日楼上照的) 这段时期花卉品种也是增加的最多,包括盆花、鲜切花在内有个,尤其是切花中的康乃馨、剑兰、晚香玉就是这个时期引入昆明的。 云南解放后,关于昆明种花卖花的记载较少。上世纪50年代,近日楼因城市规划建设被拆除,年该楼移址东、西寺塔之间重建。 图13,移址新建的近日楼(来源网络) 近日楼被拆除后,甬道街花鸟市场成为昆明人卖花买花集中地,更多花农则又回到肩挑背驮沿街叫卖。上世纪60年代中期,昆明的花卉和全国一样消失了,花卉商业化的脚步也停了下来。 明清时期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昆明花卉商业化进程其实是非常缓慢的。昆明花卉的商业化落后于广州、上海,中国花卉的商业化又落后于欧洲。 明朝中后期,昆明花卉开始了“每岁元日,市卖此花以供佛,红紫溢目”的商业化萌芽,而此时,荷兰已进入了“郁金香泡沫”时代; 当昆明花卉还处在副业生产、以供礼佛、祀祖之用,聚于街市露天叫卖时,年荷兰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花卉拍卖市场; 当上世纪80年代昆明重启花卉商业化步伐时,荷兰花卉已实现了产业化,正开始实施花卉生产向非洲肯尼亚转移的战略。 为什么昆明花卉走了几百年没有走出来的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仅用了40年时间就实现了产业化?在下期“斗南,为什么是斗南?”中继续分享老张的观点。 参考资料: [1]历代云南方志中的昆明花卉,李坚李建恩 [2]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美.艾伦.拉森等. [3]昆明古代花卉考,王海涛 [4]民国时期昆明的花会与花市,万揆一 [5]昆明花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和继祖 [6]斗南花卉产业发展史话,化忠义 [7]子君村的种花史,郭春泉 [8]明清时期云南的观赏花卉资源,严奇岩 [9]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研究,黄雯 [10]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花店写真,郁泓大师说插花 [11]龙头一年-抗战期间昆明北郊的农村,调查者,石璋如编辑者,石磊 [12]广州花市沿革考,胡志军 [13]广州迎春花市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其改革,黄妙贤 [14]上海地区花卉市场的历史成因与发展趋势研究,王春春 [15]上海县西洋花卉发展史,俞俊杰 [16]NO1亚洲花都昆明斗南花卉产业发展口述史,昆明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昆明市文史研究馆编 [17]老昆明的菊花村,晓薇,WEI读 文字编辑:小张图片编辑:雪梨图片末标注“来源网络”的圴为作者拍摄文字为原创,引用请注明来源长按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huaa.com/schhy/8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10家旅行社10名导游被吊证,罚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