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我们的历史

文丨安若素安若素

来源丨黔中文化期刊

翻开年编纂的《旧州镇志》,这个被列入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的历史可以向上追溯到元代以前。

旧州旧时风景

走进正在进行小城镇建设的旧州镇,这里是全省30个重点小城镇示范镇,镇中心区域正在进行着新旧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改造建设。

旧州虽然是镇,但古镇全然是城的规模,城里有城隍庙,四方有城门,虽旧址不再,但是仍保留着地名,城里以方位命名街道,有南街北街西街东街。沿街的房屋都临街开窗,窗下的铺台是这里的房屋建筑的独特风格,无声地表明了这是一个商业繁华地。

旧州明清老屋

走进迷宫一样的街,从南街转北街再到西街,听当地人一一道来:

这个是老区公所,原来是刘家大院,刘家是大地主,有钱得很,原来这个前门的墙上起得有楼,一进是个大院坝,二进才是住房,两层楼,四方天井,后面还有园子。

这个是谷正伦家旧居,他家一门出了三个国民党中央委员,就是从这里发的家,后来才搬到安顺去的。

这个是孙家大院,这里面有长了多年的牡丹花,是从云南运过来的,年年四月间开花。

……

透过一扇扇门或窗探究一个个石木结构的庭院,像穿越幽深的时空邃道,历史,就写在雕花的窗棂、光滑的石板和院子里晾晒的凤阳汉装上。

坐在孙家大院里,一边喝今春的新茶,一边听60岁的孙云华讲述她家牡丹花的故事:我家的房子有好多年这两棵牡丹就有好多年,我是住在这个房子里面的第四代了,听老的讲,当年第一代老祖公从云南用滑竿抬来两棵牡丹和四棵茶花,就种在后园头,到现在起码有一百五六十年了。

孙家的牡丹长得好,也长得奇,花种在后园正中,与前大门成一条中轴线,位置居高临下,穿过一进花厅二进院子后,上五六级台阶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园子,三面外墙里面都种了竹,居中是一个石砌的花池,里面就种着牡丹,左边也有一个小一点的花池种的也是牡丹,右边是两棵山茶花。今年的春天暖得早,牡丹刚刚谢去。

孙云华说,这个牡丹怪得很,只要移出花池就养不活,移到别家去更是养不活,以前有个人晚上来偷花,拨出好多来扔在地上,我妈早上起来看到气得要命,又把它们栽回去。后来听说那个偷花的人拿回去也没栽活,自己也得病死了。有些人是上门来讨要,我爸爸好说话,都是剪了枝拿给人家,但是从来没得哪个拿去栽活过。

在孙家后院里,窗旁挂着一块“牡丹花仙子神位”的牌子,原来,从祖辈起,每到花开时,孙家就要祭祀一番,直到花期过了才把神位移开。多年来,这两棵牡丹在孙家的后园里新芽替枯枝,发得十分茂盛,却也不再长大,孙云华说从她小的时候这花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她60了,抱孙了,花还是那个样子。

在旧州老城的街上,像孙家大院这样的院落有几十上百个。旧州镇把它们全都列为旧民居保护,一类的就45个,二类的有个。这些老民居串联在弯曲的街巷中,让这里的每一块墙石每一扇木窗都有了别样的韵味。

老民居都修旧如旧,能保护的都保护了,需要修复的也修旧如旧。小街上,有居民正在修房,建材只能用三轮车拉进来,主要是木,而不是钢筋和水泥。

据《旧州镇志》记载:元至正十一年,设贵州安慰司普定土府安顺州的州,州治即现在旧州,明洪武初年安顺建普定卫城,成化年间州府迁往安顺,旧州易名为安顺州,隶属安顺军民府。民国3年(年)改安顺府为安顺县,隶属安顺县,为碧波乡。

走过几百年历史的旧州,已然是一个开放的繁华的商贸集散地,城中有湖广庙,前身为湖广会馆,民间每年节日不断,苗族的四月八,汉族的五月端午,布依族的六月六,各民族的人都一起过。几个屯堡姨妈说,旧州最特别的节日就是“躲立夏”,在立夏这天,旧州人要做好吃的饭菜,带到桃树下去吃,老人们点香焚纸祝祷家人平安无灾无难,小孩子们用小竹蒌带上染红的咸鸭蛋和一团糥米饭,到家外去吃完了才准回家。

其实在旧州最热闹的节日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据说这天是旧州城隍的生日,在这一天,旧州人要把在庙里坐了一年的城隍菩萨请出来坐上轿子,然后抬着他游四街,居民都在家门口设香案,城隍路过时就点香秉烛祭拜。而这个时候,也是各地马帮从云南、湖南、两广、四川云集到旧州的时候。春节过后,各路马帮上路,处于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是必经之地,而曾为府治所在地的旧州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奇怪的是,虽然旧州呈现一派多民族共存共荣,南来北往的客商川流不息的景象,对本地的传统餐饮却没有造成影响。至今,在旧州的美食中,鸡辣子、八宝饭、炸糍菇这些带有明显军旅特征的食品仍然是地道的屯堡风味。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州,让人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探究着一个个古老的院落,听着一个个曾经的故事,感受到了一个古镇人文历史的魅力。

走出旧州古镇,出了南门河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文化广场、综合农贸市场、东环公路、西环公路、南门河道拓宽绿化、镇政府及旧州中心完善整体搬迁一项一项都在规划实施中,一幢幢崭新的楼房连成了片,一条条新修的路从古镇连接到高速路。在旧州全貌沙盘上,读出这里的将来,镇中心以保护和恢复旧貌为主,扶风亭、钟鼓楼、湖广庙这些历史文化地标将得到复原,而镇南面以发展为主,生态肉牛养殖场、茶叶生产基地、烤烟、茶叶、核桃、无公害优质杂交水稻、蔬菜、无籽刺梨、药材、魔芋、折耳根、山药十大种植产业,与古镇一起构成了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综合体,“文化旧州、生态旧州、和谐旧州、实力旧州”正在建设中。

从年起,每年的四月十八日被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这是一个呼吁保护人类古迹遗址的日子,保护古迹和遗址就是保护人类的历史,而历史也即是未来。在保护古迹和遗址的前提下,存在着孤立保护的现象,即只维修的保护古迹遗址的本身,而忽略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对遗产周围环境治理远远落后于对古迹遗址本身的维护。而实际上无论在鉴定、记录、保护还是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古迹遗址的环境在观念、技术、立法和资金投入等各领域都需要更加有力的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压力使得遗产的文化环境和建筑环境不堪重负,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古迹遗址的环境通常无法人为控制,社会生活、经济和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各种矛盾需要综合考虑整个生态体系,需要经济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同时还需要摆脱严格遵守美学定律的束缚,因为它经常导致对古迹遗址的长期保护和短期流行风尚之间的矛盾。

保护,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意识,要认识到我们身边就有古迹,就有历史,这些都是滋养我们今天的养份。近年来,很多文化活动跳出到酒店、广场举行的模式,转到老式民居、屯堡村寨中,与人民群众共享文化资源,同时也更好地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本土文化。去年年底,市文联组织文化学者带着《图说安顺》一书走进西秀区东街办事处朝阳社区的帅家大院,和街道居民一起来看图说安顺,帅婆婆说起了大院修建时候的故事,讲起了街道上发生的故事。孩子们从书上的老照片看到了自己生长的家园的过去,老人们从讲述中读到了家园的未来。

从旧州分区域建设,化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文化活动进社区进民居进村寨,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经济建设赶超跨越相辅相成的共赢局面。

善待我们的历史,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虽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但是,在这个大村子里,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的历史,是多元化文化空间格局里的一部分。

黔中文化期刊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黔中文化期刊“瀑乡安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huaa.com/schjz/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