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萍非遗十视频萍乡的山茶花太美了
编者按:应广大微友的要求,《昭萍网》从本期开将系统性介绍萍乡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享给大家,希望您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个分支,亦名萍乡地方戏,是在江西傩舞、灯彩的基础上,兼收湖南花鼓戏、赣南采茶戏、汉剧、粤剧的营养,逐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流行于萍乡全境及相邻的万载、宜春、铜鼓、宁岗、浏阳、醴陵等地。萍乡采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流传于江西与湖南交界地区的戏曲剧种,它源于生活,并根植于生活,它是从三角班、古装戏、近代戏发展而来。萍乡采茶戏每发展和前进一步,都与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自商周以来,萍乡傩舞和民间灯彩活动盛行,傩戏中的“舞蹈说故事”和灯彩活动中的“歌舞演故事”为萍乡采茶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频繁,萍乡人口锐减,清康熙帝平定台湾后,作为安置“流寇”的重要手段,大量的福建、广东籍原郑成功的部下和粤闽难民被强令移居萍乡、宜春及莲花三县,把赣南采茶戏的表演手法带到萍乡,萍乡出现了脱离灯彩而单独演出的三角班。清道光年间,萍乡采茶戏在民间广泛传播,萍乡下埠人黄启衔所著《近事录真》卷一“假妆男女”篇中记载:“采茶戏,亦名三角班,相传来自粤东,二旦一小花靥,所唱皆俚语淫词,近日吾袁州及长沙各处,此风尤炽,乡村彻夜搬演。”清朝末年,随着安源煤矿的开发,株萍铁路的开通,大批湘鄂农民涌入安源煤矿当矿工,湖南花鼓戏流入并很快与萍乡采茶戏合流,独特的地域条件和历史环境成就了萍乡采茶戏独特的艺术风格。目前,萍乡采茶戏剧种语言为萍乡城区方言,唱腔主要为川调、神调,也有茶灯、歌腔等杂腔小调,特别是采用鼻音表现悲痛欲绝时的行腔滑音等特殊的演唱技巧使萍乡采茶戏唱腔具有独特的韵味。由此萍乡采茶戏也被誉为“江西的评弹”。萍乡采茶戏的独特魅力曾经征服了不少观众,在上个世纪已进入艺术的鼎盛时期。,在中国梨园曾获过很高的荣誉,20世纪50年代就有《寨上红》和《安源大罢工》的主要唱段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进入本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影电视的普及,加上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对采茶戏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萍乡采茶戏也及时跟上市场变化而调整创作思路,排演推出了《榨油坊风情》、《燃烧的玫瑰》等多部力作,均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并且分别夺得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一等奖,《榨油坊风情》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萍乡采茶戏的发展趋势是紧跟时代而不断发展创新,因为它有着深厚的艺术基础,扎根于广大人民心中,她将永远年轻,永远与时代同步发展。展望未来,萍乡采茶戏一定会与时合俱进,运用现代技术,采取先进的音乐效果,极具新鲜感和创造性,产生强烈的视听感觉冲击效果和震撼力,让人们在欣赏萍乡采茶戏寓教于乐的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本文综合《绽放的民间文化》编辑发布。宣传萍乡文化,不谋商业利益谢谢您阅读本期节目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huaa.com/schxt/7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试用申领林清轩山茶花日夜霜丝芙兰申
- 下一篇文章: 初九丨秘境蜂蝶谷220百亩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