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康出生在北京,但算得上半个湖南人。她的父母60年代就扎根湖南。白沙古井、橘子洲头,芙蓉国里的青山绿水留下她的倩影和足迹。湖南可以说是她的第二故乡。她时常思念湘江边上的故旧亲朋,北国的女儿怀着南国的情思。

(一)

我结识李维康,算来已是20年前的事了。

年冬,为了创作现代京剧《蝶恋花》,中国京剧院组成了有编、导、音、美、演人员参加的小组到湖南深入生活。小组里,除了我一个道地的湖南人,再加上李维康,其他都是标准的“北方佬”。时值春节前夕,,长沙阴雨连绵,寒风扑面,可苦了几位北方同志!

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我们一行又从长沙去了韶山,去了板仓。

有如青锋直插云端的韶峰银装素裹,毛主席旧居前的小路上铺满瑞雪。白天我们走访老人,查阅史料,夜晚回到住所,思考或议论正在酝酿中的剧作。

有一天晚上,我推窗凝望静夜中起伏的群峰,思绪奔涌,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奇怪的是,当我准备轻手轻脚上床睡觉的时候,却发现李维康仍在灯下疾书。见我凑近她,她放下笔,主动说,刚写完采访心得,正在给爱人写情书。

我不由得朗声大笑。其时,李维康虽已29岁,但刚作了新娘。离家一个多月了,甚是思念新婚丈夫耿其昌。她把我当成大姐一般,娓娓叙述了她的初恋情史以及在陶然亭畔中国戏曲学校度过的八个寒暑。

她曾经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

年10月1日,北京城楼响起了新中国诞生的隆隆礼炮,满怀喜悦的人群熙来攘往。两岁的李维康由父亲举在头顶,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看那扭秧歌的热闹场面。也许就在这铿锵的锣鼓声中,她身上的文艺细胞便已滋生萌芽了。

不久。她去了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当中表演节目的领头人。星期六回到家里也总是桌子椅子搬来挪去的不肯安闲。身上披一块花布床单。美滋滋地演公主。让弟弟站在一旁侍候着。

小小的年纪。她便想演主角儿!

不过。这并不影响她的读书上进。小学期间。她是班里拔尖的好学生。

年,中国戏曲学院招收新生,爱好京剧的父母没有征求维康的意见,便去给女儿报了名。

“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准考不上!可考不上,多丢人啊!”李维康心里七上八下,却又不敢有违长辈之命。

考场外面,一双双父母携儿带女,既叮咛又教诲,那期待的神情,那焦灼的目光,一下子感动了小维康。她暗暗鼓励自己,一定不能失败,一定要为父母争光。

东看看,西瞧瞧,她注意到一位母亲正在教孩子说唱,便偷学了一段数板。上了考场,她不慌不忙,明眸皓齿,机敏灵巧,音色甜美,舞姿自如。天赋的优势使她顺利通过一关又一关。11岁的李维康在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从此开始了学艺生涯。

李维康在学校上的第一堂课是看大班同学表演。看了半天,一个字也没听明白,眼泪差点儿急了出来。夜晚,她躺在床上心神不定,久久不能入睡:既然登上了船,荡起了桨,退路是没有的了!

小维康表面温柔文静,骨子里却很刚强,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倔劲儿。她学习刻苦认真,一丝不苟,老师同学夸她聪明。启蒙老师于玉衡教她很快学会了《二进宫》、《武家坡》、《宇宙锋》等青衣传统戏。第二学年她便要登台实习演出了。

如同一个首次上阵的小兵,李维康毫不畏惧。她只想不让老师失望,不让坐在观众席里的父母脸红。她果然一举成功。李艳妃“二黄慢板”第一句唱完,就博得了满堂彩。从这以后,大家都说她有一副“金嗓子”。

金嗓子李维康在艺术之路上奋进,在人生之路上前行。16岁那年,她父亲主动要求调到湖南京剧团工作。母亲带着弟弟也相继到了长沙。北京,李维康只身一人,每逢假日,倍思双亲。湖南,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听人说一年四季除炎炎夏日外,总有落不尽的雨,溅不完的泥。那儿的人常年离不开雨伞、雨鞋,可真够别扭的!

带着一种忐忑,也带着一种好奇,她在寒假乘车南下。没想到,长沙城却用笑脸迎接了这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子。阳光和暖,山青水碧,树木葱笼,没有一星半点儿冬的冷寒。刚过完年,春天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父母亲和弟弟陪着维康去游岳麓山。那是她平生第一次投入大山的怀抱。登上峰顶,举目四望,湘江如练,小城充满勃勃生机。李维康头一回感受到登山望远可以开阔胸襟,荡除杂念;可以不计艰险、直面人生。

多美的南国小城啊!李维康告别亲人。回到北京的学校里。好久都平息不了思念之情。一段时间心绪不宁。时有孤独、寂寞之感。不久。一个斯文清秀的形影常常出现在她面前。同窗学友耿其昌开始走进她的天地。给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那时候,无论是演出传统剧,还是毕业之前经常排演的现代剧,如《四川白毛女》、《红灯记》、《红嫂》、《六号门》等,李维康几乎每一出戏都和耿其昌同台。彼此以唱取胜,以情动人,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他俩成为京剧星空中一双闪亮的新星。

于是,由友情而为恋情,一切顺理成章。不过他们感情的成熟却是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考验之后。

在动荡的岁月中,李维康被视为“黑苗子”而受到冲击。她想不通,心头的千千结使她失眠,使她困惑。19岁姑娘的面颊上失去了往日的红润。

但逆境使李维康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一次,社会上某些打砸抢分子冲进校舍。几个小班同志连忙给她送信:“李姐,快躲出去!”急切之间,李维康没有看清她们的面容,一股暖流却渗进心底。

许多老师替她主持公道,鼓励她度过难关。耿其昌一次次安慰她,总是说:“别难过,一切会好起来的。”

乌云飘散之后,李维康和耿其昌相恋了。他俩性格都内向,一个端庄稳重,一个不苟言笑,两人不曾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不曾在公开场合眉目传情,只是深深地默契,暗暗地相许,十足的“东方古典型”。

戏校毕业后,李维康分在中国京剧院,耿其昌分在北京市京剧院,两个单位离得挺远。小耿经常来往于南城北郊之间。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久走两城间,有人把心牵。霞童晚我起,月老早我眠。”

由于一次次排练,一回回外出,他俩只得一再推迟婚期。湖南之行,正是这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之际。

“每次分离,我们都约定,每天要让对方收到一封信,就像见面说话似的,还挺有意思哩!”李维康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听完李维康这番坦诚、率真的话语,我开始认定她是一个情感丰富而且执着的女性。当我们去板仓在开慧纪念馆住下后,当时十分瘦弱的李维康还常常因饮食不周而犯胃病。不过,那令她时时激动不已的还是烈士的感人故事。我见她捧读开慧遗稿时双眸里盈满泪珠,她走在绵绵古道上想象英烈被捕乡亲目送的情景时,仿佛身临其境,悲叹不已。我同她伫立于陵园的山茶树下,凝望被雨水浇洒得洁白晶莹的山茶花,一个纯洁高雅坚贞不屈的女杰杨开慧,便栩栩如生地活在了她的心中,这为她日后成功的演出埋下了伏笔。

李维康演唱的京剧专辑

(二)

对于李维康的精湛技艺,起先我只是看过她演的B组李铁梅、C组吴清华以及电影《平原作战》里的小英,其他尽属耳闻。然而一曲《古道别》,她却完全地把我征服了。

年5月,李维康主演的《蝶恋花》首次与观众见面。杨开慧的亲友杨开智、李崇德、……等无不为之动容。“她就是开慧!”人们给了李维康极高的评价。……从此,那长达三十多句的古道别乡亲唱段便以其低回婉转与深沉激越相交织的艺术魅力流传于大江南北,全国上百个剧团到北京观摩,不少旦角同行纷纷学演杨开慧。李维康声名大振。

那时候,她体重不到一百斤,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超负荷的投入。她说:“我演悲剧自己总掉眼泪,感情是很累的。”

的确,她每演一出戏,都认真体验人物内在情绪,进入角色,并能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对声腔进行突破,用声腔展示人物心灵。就是对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剧,她也能审慎地作出新的处理。

前几年,李维康时常演出《谢瑶环》,或耿耿正气怒斥权奸,或缕缕柔情笑慰知己。她向杜近芳先生学习,刻苦排练,屡演屡获好评。“高拨子”一段大导板调门提高了一个半,既有气势,又抒发了主人公激奋悲凉的心境。

李维康长于运用细腻跌宕的小腔和清板干唱的吟腔。她熟练地把握住收、放、扬、抑、轻、重、顿、拖的辩证关系,对各种调式、板头的唱腔均游刃有余,在高、低、中音域里自由驰骋。戏班有句老话“男怕西皮,女怕二黄”,李维康都不怕,唱高腔响遏行云,唱中音珠落玉盘,唱低音流水潺潺。一部《玉堂春》唱段繁重,板式多变,她总能一气呵成,挥洒自如,显示出雄厚的功力。

许多人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李维康有着丰富的艺术积累,有着独特的演唱优势。她尊重传统而又刻意创新,戏路子宽,演唱清新俏丽、委婉深沉,表演气度大方、端庄潇洒、别具一格。

李维康既能演“大人物”,又会演“小人物”,性格各异,光彩自在。李清照自然是一位“大人物”,李维康苦读《漱玉词》,领会诗词意境之后,在京剧舞台上首次形神兼备地塑造了古代女词家的卓越风貌。前几场表现少女娇羞、新婚欢悦,吸收闺门旦表演程式,动作飘逸潇洒;后几场注入大青衣,水袖舒展,衣袂翩翩。中山大学著名教授王季思连看两场,挥笔撰文,称许“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李清照”。和一代才女相比,只见于野史的民间女子李凤姐无疑是一位“小人物”。李维康以浓郁的乡土气,纯真的少女气,天然去雕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李凤姐形象。在现代剧《恩仇恋》中饰演的凤妹子也是一个突破行当的角色。李维康将人物的正义感、江湖气、泼辣劲表现得活灵活现,载歌载舞,准确清新,获年全国现代戏表演一等奖。

十余年来,我几乎看过所有李维康演过的新剧,包括我不曾参与创作、改编的新剧,同时也看过她常演的一些传统剧目。我十分赞赏她的艺术才华,尤其对她不拘流派,立足跟上时代步伐,着眼争取青年观众,敢于涉猎不同艺术门类的精神和勇气表示钦佩。

几年前,她和耿其昌携新排的《李凤姐》赴南京公演。期间,她和朋友们一同到莫愁湖看荷花,回返住地的路上,李维康租乘一辆出租车。汽车刚一启动,车内便响起她灌唱的三拍子快节奏的电声乐《女起解》,跳跃的迪斯科旋律赋予京剧曲调以新鲜的活力。司机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轻声哼唱着。

李维康饶有兴致地问道:“你喜欢京剧?”

司机摇摇头。

“那你听这个录音带?”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语气。

司机回头看看坐车的客人,他并不认识李维康,便随口说道:“我不爱看京剧。听不懂,动作又好慢,这个电声乐的京剧好听,好学,我喜欢。这带子市场上供不应求,我这一盘还是向朋友借的呢!”

李维康受到陌生听众的赞许,更加坚定了她改革旧的演唱程式,使老剧种更加贴近生活的勇气和决心。后来她不止一次地向我说过一个比喻:京剧如同一块海绵,本来就是广泛吸收地方剧种的优长发展起来的,现在吸收电声音乐,加强时代感,争取新观众,可以让京剧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报刊不时讨论“京剧危机”之际,李维康以她的艺术实践探索着京剧新腔的路子。她唱毛主席诗词,她唱京剧广播剧,她唱京歌,她唱唐诗,各具情韵,既清新又不乏“京”味,广为流传。

李维康演唱的京剧《谢瑶环》选段

如果说,这些演唱都还属于姓“京”的范畴,那么“带电作业”——出演电视剧,可就是改名换姓哪!

然而,李维康却一举夺魁。

早在电视剧《西游记》开拍初期,导演杨洁就极力邀请李维康出演《除妖乌鸡国》一集中的皇后,作为剧作者之一,又是好朋友,我自然希望李维康能够投入。她也非常愿意。却不料受当时剧院体制影响,她雄心未展,宏愿未酬,颓丧了好多天,并认定此生和电视剧无缘。

谁知《四世同堂》的女导演林汝为对她特别青睐,亲自登门,请李维康出演女主人公韵梅。

李维康推托再三,怕自己不能胜任,演不好反而砸了京剧名角儿的牌子。固执的林导演却认定李维康就是韵梅式的贤妻良母,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看了李维康的照片也说她“像韵梅”。

于是,这位科班出身的京剧名星便步入了影视之门。她所饰演的角色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古朴的四合院里擀面剥蒜,缝衣洗刷,端茶倒水,抹桌擦椅,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和超乎常人的作为,较之演反面人物,或演处于矛盾尖端的正面人物,这在某种意义上难度更大。但是,李维康却以发自内心的深切情感,并化用在戏曲舞台上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使一个个镜头都能恰如其分,广大观众,特别是平时不爱看京剧的观众,一下子便从荧屏上熟悉并且喜欢上了李维康。年,她获得了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

辛勤的汗水,不懈的追求,使李维康获得很多荣誉…………

梅葆玖先生入室亲传弟子、梅派艺术第三代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戏曲学院?姜玲教授,继承师父遗志,弘扬国粹艺术。

▼姜玲:选择国粹京剧做为终身职业,

我无怨无悔!

姜玲教授将自己40多年的舞台和教学经验加以归纳总结,通过互联网,为天南海北的京剧票友、戏迷、以及爱好者,传授梅派精髓,弘扬国粹!如何才能唱好京剧?姜玲教授手把手教会你!

京剧名家京剧课?扫码即学

▼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梅派《梨花颂》

▼姜玲教授:如何才能唱好京剧

扫码?订阅?学习

姜玲老师亲授的10节《0基础京剧入门?训练营》,视频直播授课,教、问、练、评相结合,学习效果与线下面对面教学差不多。而且,一次订阅,不限次数永久回放学习,任何时间购买均享1对1作业辅导,直播结束后还将有多节直播互动答疑课。超高性价比,这是传统线下培训做不到的。

大家都知道,请一位京剧名家线下学一出戏,在很多年前,就高达数万元。而本套京剧课程,除了讲授京剧唱腔技巧外,还学习1个唱段,全套10节才多元。话不多说,相信很多戏迷朋友已久迫不及待了。

扫码?订阅?学习

▼姜玲教授谈:京剧念白

京剧名家?姜玲教授

共10节,单节1-1.5小时,姜玲教授亲授

永久回放,手机、电脑、ipad均能看

单节49.9元,10节合计元

全套10节限时特价元

随梅派传人科学规范系统学京剧!

何时购,均享1对1作业辅导

结课后还将有多节直播互动答疑

绝对超值!!!

给自己和亲朋,最好的京剧课

扫码?订阅?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马上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huaa.com/schxx/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