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历史名人与秀山的翰墨情缘
通海秀山在汉代称为青山,唐南诏时置通海郡,于此设通海都督。大理国建国后,段思平改通海郡为秀山郡,将秀山之神封为“英列侯”,并在秀山上兴建句町王庙、启祥宫、慈云寺等诸多庙宇,铸铜像馀尊。秀山在元代就已成为滇南名山;明代,秀山与昆明的金马山、碧鸡山和大理的点苍山一起被列为云南四大名山(《大明一统志》)。秀山的美景,吸引了历代不少高人韵士的光临,他们的题咏又为秀山增添了光彩。秀山素有“匾山、联海、碑林”之美称,也是诗词文赋之乡。秀山现存匾约块,楹联近副。人们可从残痕旧影或新施彩绘的诗联中读到数百年来的人世沧桑,感受到今古同调的审美情趣,领略到历代不同人们的种种理想和追求。历代到过秀山游览并留下遗迹的有各级官员和学者名流,现撮其要简述于下(本地先贤名流所著诗书未辑录)。 韩宜可像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洪武元年(),荐授山阴教谕,旋升为监察御史。耿直敢言,弹劾不避权贵。 洪武九年(年),出为陕西按察司佥事。曾奉命撰写祭祀钟山、大江文,谕日本、征乌蛮诏,皆合旨意,特授山西右布政使。 后因事与王奎被谪云南临安府,韩宜可、王奎在临安府振兴文教,为乡民景仰。 建文帝即位,起用为云南参政,入拜左副都御史。 韩宜可曾为通海写了《通海八景》诗一组,其中有二首是写秀山的: 螺峰白云 突兀峰峦出翠微, 白云如练久相依。 未为仙子裁春服, 堪与君王补衮衣。 风动卷舒还有态, 眼前聚散本无机。 一从眠抱山头石, 何日从龙万里飞。 凤亭花雨 幽亭小构近丹山, 花雨缤纷景渐残。 一梦繁华春满地, 五音金石夜鸣鸾。 恍疑膏泽滋南亩, 空有金铃糸曲栏。 自别武陵人去远, 九苞文彩共谁看。 这是迄今能见到吟咏秀山最早的诗篇。 螺峰白云 秀山凤仪亭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楊慎画像 杨慎字升庵,成都人。明正德六年(辛未)科赐第一人及第,与通海缪宗周(字碌溪)、阿迷(今开远)王佥宪(字钝庵),为同科进士,嘉靖三年(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缪宗周、王佥宪迎杨慎游赏秀山,杨慎特地写了《秀山观茶花》诗: 山茶竞开如火燃, 山城淑气销寒烟。 几经南国芳华远, 忽忆上林花信前。 赏心避地日多阻, 抱病闭门春可怜。 黄鬚紫萼莫相恼, 青鏡绿尊非壮年。 元日立春秀山作 元日立春春最宜, 谁将白玉送青丝。 两京梅发遥相忆, 南国花开总不时。 红杏碧桃先烂漫, 黄莺紫燕莫差池。 百年身世弃泥饮, 肯负风光到酒卮。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明崇祯十一年(戊寅)五月,五十三岁的徐霞客从贵州进入云南,此时正是山茶花盛开时节,“余一至滇省,……遂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上一里半,为灏穹宫。宫前巨山茶二株,曰‘红云殿’。宫建自万历初,距今裁六十年,山茶树遂冠南土。”(《徐霞客游记卷五?滇游日记一》)他在日记中记载的红云殿内的两株茶花,名“宝珠”与“宫粉”。 韩菼(-),字元少,别号慕庐,长洲(今苏州)人。 性嗜酒,顺天乡试时,尚书徐乾学取之遗卷中。康熙十一年()入国子监做监生。 康熙十二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修《孝经衍义》百卷。 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右赞善、侍讲、侍读,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韩菼与通海进士阚福兆交往甚厚,曾应阚福兆之邀,作《通海阚玉湖先生金台双祝诗序》、《秀山四咏》五言古诗,其诗前有序云: “余闻同年阚鹤滩隐居秀山,筑还鹤楼,学辟谷之术。山有涌金寺,极轩豁,古柏拂云,茶花笑日,余不胜向往,四咏奉寄。” 涌金寺 山灵人亦幽,月迥金弥散。 晓来看海色,仿佛在天半。 鸟声清视听,松迳无近远。 遥怜高卧隐,鸣钟杂僧饭。 还鹤楼 鹤去空山阴,鹤还丹楼成。 黄鹤本无意,世人空复情。 楼成仙亦成,仙成鹤亦鸣。 朝朝与暮暮,楼外对孤清。 古柏 百尺不离地,千尺不到天。 爱尔岁寒心,森森难识年。 不知阴阳功,于尔胡独偏。 无乃川岳灵,留影花宫前。 红云殿茶花 名林同一色,长望流霞孤。 三春花未开,此独三冬舒。 独龙挟若木,钢铁罗珊瑚。 何必冰雪姿,共道梅花瘦。 许弘勋字无功,辽东人。康熙二十五年()任云南按察使。素积学,尤锐意经济务实,后秉臬执法,无滞狱。与通海阚祯兆作文字交,善榜书,为秀山涌金寺书“佛谷云深”四字,雄宏开张,大气磅礴。 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检讨,官至御史。曾疏言和珅为军机,办事不遵制度,因授稽察军机处之任。和珅知其家贫裘薄,凡劳苦事多委之,积劳成疾死。书法逼近平原,尝兴酣画马识者珍之。有《南园集》。 钱沣遭贬回到昆明,因唯一的爱女远嫁到石屏苏姓人家,特地到石屏探望女儿,中途留宿通海,写下了《雨宿通海》诗: 孤城临水背依山, 忆在江南烟雨间。 翠壁驻云官阁暮, 白波侵市估帆闲。 琵琶夜冷醒秋梦, 鸿雁风高老病颜。 明日摇鞭怅前路, 残灯虚照酒痕斑。 王文治(-),字梦楼,于乾隆二十九年(年),出任云南临安知府,而时任通海县令的朱阳(字桐野)是他的前辈,故常与朱阳同游秀山,丹壶间多有题咏。 《梦楼诗集卷八?南诏二集》收录他写通海的诗作有:《过通海赠朱令桐野,桐野曾入翰林,改官于此》、《晓过通海》、《甸苴关》、《题朱桐野前辈寄亭》、《同朱桐野明府游秀山四首》。 题朱桐野前辈寄亭 省识身如寄,空亭聊可居。 官衙原传舍,天地亦蘧庐。 竹气拂云冷,林烟到海虚。 未须投绂去,已自狎樵渔。 同朱桐野明府游秀山四首 一到栖禅地,都忘尘世喧。 清风通竹所,落日淡柴门。 龙跳词人笔,鹃啼帝子魂。 不堪怀古意,搔首望中原。 此郡丘樊胜,水城同杞湖。 风回云窈窕,波静月虚无。 白日诚难系,青天似可呼。 相看同调在,万里慰羁孤。 潇洒临幽涧,迟回度曲廊。 空堦桂花落,古殿柏根香。 雨歇苔犹滑,云归洞愈凉。 只愁风日暮,山鬼倚修篁。 携杖觅归路,山腰见寄亭。 风前重啜茗,石上坐谈经。 潘县花仍发,苏堤柳最青。 他年谁好事,为补数行铭。 张若渟(—),字圣泉,号寿雪。安徽桐城人。张廷玉七子。生于年,由贡生纳资为郎,乾隆十四年(年)捐刑部湖广司主事,授刑部主事,入值军机处。 以郎中出为云南知府,升四川建昌道,入为太仆寺少卿,历通政使,内阁学士,补工部侍郎。 嘉庆五年()晋兵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卒于嘉庆七年();赠太子太保,谥“勤恪”。 秀山涌金寺有张若渟诗碑一通,乃其任云南知府时游秀山所书。 其题跋云: “乾隆戊子()初冬,过通海,登秀山小憩,壁间见前刺史王梦楼五律四章,歌而和之,非敢言诗,聊以记月日耳。” 数武即城市,幽然判寂喧。 穿云窥石磴,挹秀到禅门。 最可幽人意,还销逸士魂。 四山开保障,一海是修原。 欲曙霞光灿,纷纷落镜湖。 远峰承露重,烟艇入波无。 梵语高低唱,禽声上下呼。 寒窗高士卧,万卷一灯孤。 逸兴浑无极,登楼复绕廊。 小潭泉水足,古壁墨痕香。 云散千门辟,风回万井凉。 名葩将吐艳,凋后迈松篁。 岚影侵虚阁,波光漾一亭。 纵观成小憩,屏俗冀常经。 地揽众山秀,心涵万类青。 叮咛谓老衲,好护旧时铭。 秀山涌金寺张若渟诗碑拓片秀山涌金寺 王恭极字敬亭,一字仁圃,云南大理剑川人,清乾隆癸酉年()举人,历官通海县教谕、顺宁儒学教授、余庆县知县。 乾隆戊子()初冬,陪同张若渟游秀山,与张若渟步王文治《同朱桐野明府游秀山四首》韵,吟诗四首,镌刻于秀山涌金寺: 赤日啣枯树,霜禽竟晓喧。 事贤随胜赏,学道入元门。 跨鹤飞身意,补锅恋主魂。 即空能解色,可以谨仙原。 三冬依秀岭,几次俯明湖。 花木经荣落,鱼龙似有无。 漱流频剧醉,凌顶自狂呼。 尺五天风近,青云一片孤。 霁雪浸山谷,晴烟霭殿廊。 未曾春送暖,已觉树含香。 词客晨星集,云堂海月凉。 琴知钟伯意,幽韵出松篁。 地偏云集寺,人去赋留亭。 清意两行竹,枯禅几卷经。 薛门曾结缘,阮眼复垂青。 遭际浑如梦,赓歌忆鼎铭。 秀山涌金寺王恭极诗碑拓片 朱德(年12月1日-年7月6日),字玉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 年7月任滇军旅长,曾驻通海秀山。 年6月8日,朱德委员长莅临通海,故地重游,写下《访通海县》诗: 夏日访通海,通海一长湖。 四围青山绕,流水洞中输。 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 此地文物胜,花桩百样殊。 幽人养兰芷,留有数千株。 手工艺术巧,百货畅无虞。 此诗收入《朱德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年5月北京第一版) 阚祯兆《秀山古柏行》 九年不见秀山柏, 满地风烟天欲坼。 苍岩老干独森森, 倒影玄湖柯烂石。 鲸鲵横纵已伏藏, 雷霆搏击空渺茫。 排高挟厚气力足, 车盖童童覆大荒。 半身百寻流玉露, 旁枝万子护空王。 文根只许宿鸾凤, 晚节谁同破冰霜。 丞相祠前悲杜甫, 汉家草木风云古。 天宝兵戈又千年, 寂寞黄鹂锦江雨。 惟有秀山青不了, 撑霄拂汉昏长晓。 潭水萝薜树光寒, 风磴幽香山月小。 忽闻空翠作龙吟, 矫若长虬不可侵。 苦心澹颜存孤直, 悠悠万古白云深。 END本文来源:漱春轩主黄有光,转自:礼乐名邦通海。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huaa.com/schzp/7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跟着大象看生态穿越多年,跟着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