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艺馆的形成与发展

讲述时间:年5月17日上午

讲述地点:楚天茶道中心

录音整理:黄旭

(本录音整理文字未经范增平先生审定,仅供参考)

主讲人:范增平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专家级教授。年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年“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并在大陆不遗余力地推广茶艺。曾应邀在大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讲学。

出版《台湾茶文化论》《中华茶艺学》《台湾茶艺观》等多部著作。20世纪70年代末,在华人茶文化圈,首倡“茶艺”之概念,被时人誉为“台湾茶艺泰斗”。

茶艺馆的兴起,并非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茶馆文化延续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而成。

那茶艺馆是什么呢?要展示茶艺在哪里?现在叫茶艺馆很顺口,以前叫茶坊、茶庐、茶艺中心等。

·第一家“茶艺馆”的由来

以前有一个从法国学艺术回来的台湾人,他学画画,尤其是水墨画、中国国画,不是西方油画。他开了一个画廊,有时候一个月成交不了一件作品,那这一个月怎么度过?

客人来看画作的时候需要提供茶水,他就开画廊兼卖茶水。大家来看字画,奉个茶或者点什么茶,最后画作没有成交,但茶资收了。从以前喝茶是不要钱的,变成喝茶要钱,他的公司的名字叫“茶艺馆企业有限公司”。

?“茶艺馆企业有限公司”

茶艺,不是茶加艺术,茶艺本身是专有名词。声乐是一个音乐,不是声音加上乐器,所以声乐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一个学科的名词,不是复合的,现在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茶艺馆就像音乐厅,音乐厅不是声音加其他东西的一个厅堂。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学科,像物理、语文一样是专有名词。

表演茶艺、展示茶艺的地方就叫茶艺馆。所以它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历史根源的,那就是茶馆文化延续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而成。

茶馆跟茶艺馆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以前考试都会考每个地方的文化背景,早年有代表各地区文化特征的茶馆。

民国初年的茶馆是复合型的,那边是说书、演戏曲的,配上一杯茶,主要是听,口渴了喝一下;有的泡杯茶在里面打瞌睡;有的早上泡杯茶,下午出去办个事回来,只要盖子插在旁边,就是还要喝,不能收走;还有一些探听消息的茶馆,里面各路门派都有,特务间谍专门探听,所以过去茶馆不谈国家大事。

历史上茶馆的分类主要有:书茶馆、棋茶馆、野茶馆、季节性的茶馆等。现在很多茶馆带棋牌,因为没有麻将桌,没有办法维持,这不是茶艺馆。

?台湾民国五六十年代的野茶馆,母亲带着孩子外地念书回来,找个茶馆,叫一杯茶,聊聊天或谈谈事。

早期的茶馆是指卖茶水的店铺,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有的茶馆还有唱曲、说书等,比较重视娱乐活动,不太讲究茶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南京莫愁湖公园中的小茶馆

慢慢国内开始有茶馆。90年代的时候,茶馆里点一杯茶,就给一个热水瓶,自己加水,只需一块钱,很便宜,热水瓶的水没有了还可以再叫。

?碧螺春产地,太湖西洞庭山上的茶馆(90年代左右)

?西塘古镇的茶馆,十元一杯清茶、聊天、看风景,消磨一下午

因为以前房租很便宜,现在开这样的茶馆能维持吗?所以现在完全是不一样的形态。

?台湾木栅山上的茶馆,已经慢慢向茶艺馆的过渡了,开始有装修

?南港山上乡土式的茶馆——土鸡城

这是台北市附近的茶馆,可以喝茶,也可以用餐,叫“土鸡城”。“土鸡城”就是大陆的农家乐,台湾没有农家乐这个词,就是自己养的鸡,客人来现宰、现煮,蔬菜也是自己种的,比较放心。

?西湖边的茶馆,慢慢演变,这个应该是年的茶馆,江南第一茶

?北京的老舍茶馆,有说书、唱戏的

这是年拍的照,当时铁观音、绿茶、红茶都有,一杯盖碗茶、一份茶点,主要是听说书、戏曲或评弹等演出。

?香港,澳门、东南亚很多叫做茶餐厅

刚才说的是茶馆,茶艺馆就不同了。茶艺馆名称的出现,正式成为新兴的行业。

茶艺馆首先是在台湾出现,后来有一些港、澳、东南亚人到台湾念书以后,回到自己的地区,就开茶艺馆。茶艺馆就是这样从台湾慢慢扩张的。

?台湾最早的茶艺馆,年取得营业执照

茶艺馆这个名词正式出现应该在80年代初,当时有位管寿龄女士,主要卖金石、书画和陶瓷,也提供茶水,每天十多个客人来,但一个也没成交。只能靠喝茶收钱维持基本开销,有写“远汲山泉,洁洽佳茗,恭迎高轩,以光蓬荜”。这样茶艺馆正式出现。

?香港较早的茶艺馆——罗桂祥茶艺馆

?澳门较早的茶艺馆——春雨坊茶艺馆内景

?讲究气派的大陆茶艺馆

大陆的茶艺馆在年以后,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茶艺馆内部的陈设和茶馆不一样,茶艺馆以茶为主,讲究气派、氛围、感觉。至于喝什么茶,茶艺馆重视,茶馆不重视。

茶艺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讲究冲泡的过程,重视水和器皿。

?广州的茶艺馆。广州人都很重视氛围和桌面上摆的茶具,自己要会泡茶

台湾和大陆的茶艺馆不一样,茶艺师不是服务员。大陆的茶艺馆请了很多茶艺师做服务员,台湾的茶艺馆一般只请一两个茶艺师,客人点了茶,茶艺师准备好茶和茶具,客人自己泡茶。

我们推广的就是爱茶的人都会自己泡茶,所以台湾茶艺馆就是这样没落的,因为大家都在家里喝茶。现在在台湾找茶馆喝茶,很少很少,因为茶馆的茶不会比自己家里的茶好。

每个人家里都会布置一间简单、优雅的茶室,邀三五朋友来喝茶,不会去外面的茶馆。茶馆要收费,而且不可能有真正的大禹岭高山茶,大禹岭高山茶很珍贵,一泡就要一两千,又加上场地费,所以茶馆里的大禹岭高山茶可能都是仿冒的。

真正喝茶的人不会去茶馆,都在自己家里享受。只有外地来的人,约朋友到茶馆见面,喝不喝茶不重要,主要是坐着聊天,感受空间氛围。

什么叫茶艺馆?它有四个特色:小型文化交流中心,很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场所,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方,高雅的休闲生活馆。

这是我开的茶艺馆,叫“良心茶艺馆”,开了十年了,几乎每个礼拜都有文化活动,举办讲座、生活美学等活动。礼拜六、礼拜天上午没客人,就会利用这个时间举办免费的茶艺培训班。

?良心茶艺馆举办文化活动

以前我们办茶艺培训班,分早中晚三个班。上午班就是一些妈妈送孩子去上学之后,来学习茶;下午班也是大部分的妈妈;晚上就是上班族多一点,他们五点下班以后,从七点学习到九点。

培训全部免费,所以叫“良心茶艺馆”,连喝茶也是大家随喜,放一个收钱箱,客人们喝完茶自己给钱。

所以很多茶馆要想在茶文化界做出名声和地位,要先开“良心”茶艺馆。现在茶馆大都是商业运作,所以我认为现在茶艺的文化发展走偏了。

我把台湾的茶艺馆分为五类,庭院式茶艺馆、厅堂式茶艺馆、乡土式茶艺馆、唐式茶艺馆、综合式茶艺馆。

?台湾最早的茶艺馆“耕读园”,现在只剩下一家了,最多的时候十家,庭院式很漂亮

?十几年前厅堂式的有竹品茶馆

?北埔的天水茶房,可以擂茶,可以品茶

?台北小巷中的一间和式茶馆

和式也就是唐式,都是榻榻米,需要脱鞋。因为茶艺馆的兴起,带动了榻榻米的兴起,以前全台北做榻榻米的商家很少,后来因为这样的和氏茶馆越来越多,所以做榻榻米的商家也越来越多。

台北早期很多和式茶馆,现在几乎没有了。

?开在台北大楼中的综合式小茶馆。大楼当时世界最高的大楼,现在已经退到到了五名

?桃园的田园民俗茶艺馆,可以品茶、赏景、用餐、欣赏民乐

桃园的田园民俗茶艺馆去年关门了,我大概去过50次以上。我帮助老板很多,一直鼓励他,帮他安排电视台报道,还会带我自己茶馆的客人过来体验一下,现在关掉很可惜。

我一般都坐第一间的位置,窗外有荷花,特别是夏秋之际,荷花池很漂亮。这个茶艺馆是在郊外,出去吃饭比较麻烦,所以茶艺馆也有简餐。

?桃园的田园民俗茶艺馆

茶艺馆就它的经营内容来讲,分为五类:文化型、商业型、混合型、自我肯定型、一窝蜂型。

文化型茶艺馆经常举办活动,比如昆曲、国外的音乐会等。

?紫藤庐办昆曲讲座

我的良心茶艺馆是自我肯定型。自己认为了不起,前无古人,后面有没有来者不知道。我们经常办座谈,有一副“良心何在,冷暖自知,悠然无我,茶悦满室”的书法作品。

(一)以品茗为主,崇尚中国传统的饮茶风尚,讲究茶的品饮艺术。所谓品饮就是喝茶的道、喝茶的规矩。

很多茶馆喝茶都比较随意,但是在茶艺馆,小壶泡、盖碗泡和玻璃杯泡,都有规定的流程动作,就是我们常说的“茶艺”。乌龙茶泡法,绿茶泡法,花茶泡法,红茶泡法,一定是不同的器皿,不同的泡法,不同的手势,不同的流程,精神一样形式不一样,而茶馆是不讲究这些的。

(二)要兼具社交和文化性质,将文学、艺术、社交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富有文化气息。以提供给茶人一个休闲、聚会、聊天的场所为主,提供优雅的休息和交谈的环境。

阳明山有一个茶艺馆,是在树林里面,蚊虫很多,又不能点蚊香,所以每一桌都有蚊帐。进到蚊帐里面喝茶,说话不能太大声,说话大声一点老板就会来提醒,所以都是很小的声音交流,只有蚊子听得到,很有特色。

台湾比较有名的食养山房,是很特别的一个茶馆,必须提前预定,没有预定就算有空位置也不让进。

它关键在于空间能容纳几个人,客人们付费买空间的使用权。如果多一个人,那其他人就要退费了,就像我们买房子每平米多少钱一样。

我在报纸看到新闻,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食养山房用餐,小孩跑来跑去玩闹,有外国客人不高兴,让他不要吵,妈妈也不理。外国客人就和老板投诉,老板出面制止。外国人的观念是我在这边用餐、喝茶,享受宁静的氛围,而小孩子破坏了这个宁静,那就不付费了。我买的不只是茶或餐点,这空间都是属于我的。

所以“观念”很重要。

?范老师在楚天茶道的讲座现场,尹明拍摄

麦当劳的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能玩手机,不能坐下休息,因为老板付给员工八小时的工资,这八小时员工没有私人时间、没有自由,都是属于老板的,要有这种观念。

我记得以前麦当劳的汉堡做出来七分钟内没有卖,就会丢掉。因为要保障所有消费者买到一样新鲜的东西。

这个观念叫做服务的观念,国内在慢慢进步,20年前销售员都板着脸,咨询也不回答,现在服务态度很好。

为什么要讲这个?茶艺馆有社会使命,茶艺馆是服务业,但不是说把客人当成上帝,要按照规矩来,我们要养成这个观念。

(三)原以卖茶叶或茶具为主,后来为便于客人选茶、买茶,附设茶座。

台湾以前是卖茶叶不卖茶水,就像以前的中药店一样,买了药自己回去熬,现在不需要将药带回去,15分钟或者半小时熬好给你喝,就完成了服务。

茶叶店慢慢变成设座,再进步的话,像星巴克,点了茶马上可以喝,不用带回去泡。茶叶的发展一定是这样,方便快速。

(四)以卖书画或艺术品为主,设茶座为拓销的媒介。

茶艺馆的墙壁上可以挂托售的名家书画作品,售卖一副给茶艺馆提成,同时对茶艺馆来讲也是书法艺术展示。

我记得巴山夜雨一二十年前一个月的营业额就有上百万,为什么赚那么多?字画、书法、玉、翡翠等的拍卖。客人来了,每人一杯盖碗茶、一份点心,不论拍卖有没有成交,茶资付了,20年前就是这样的,台湾早期也有一家。

茶艺馆和茶馆的主要区别是“艺”。

茶艺馆和茶馆不一样,中国人在这方面有很大问题,总是差不多就行,茶艺馆、茶馆、茶坊一样,日本就很严格,不一样的!

日本茶道一定是抹茶才叫茶道,日本茶道是排斥煎茶道的,认为那不是茶道,煎茶道自己组织一个团体叫煎茶道。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白马非马”的故事,假设黑色的马才叫马,那白马不等于马。

?茶艺之奉茶礼,尹明拍摄

茶艺馆跟茶馆不一样,因为“艺”字很重要的。茶艺馆强调茶本身就是艺的一种,有一定的规范、礼仪和艺术范围。故茶艺馆不论装修、冲泡的过程、饮茶的方式都与茶馆不同。

有些茶馆有长嘴壶茶艺展示,但那是茶技不是茶艺,就是掺茶。它可以从一般的掺茶慢慢变成技,技变成艺,炉火纯青,便是道了。

茶艺馆重视文化活动,是小型文化交流中心。

茶艺馆强调静,是属于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场所之一。

总之,茶艺馆是将饮茶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开发成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饮艺术,从饮茶的艺术中体现中国人的传统精神和传统品德。因此茶艺馆与过去的茶馆在实质的服务内容上是截然不同的。

把传统优美文化和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结合起来。

茶艺师工种的确立和认证考试的推行,未来茶艺业持证上岗已成为趋势。

茶艺师证书是从初级到技师。年台湾开始有茶艺师证,大陆是年才开始有茶艺师证书。

?茶艺师等级证书

茶艺馆除了卖茶,还有一些茶知识、茶用具、装修、环境以及无形的享受和感觉。

茶艺馆在交易过程中,经营者和消费者是互动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付出、相互接受、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我为什么来这边喝茶?可能是因为欣赏经营者的为人处世,可以跟他交流,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东西。

所以茶艺馆属于休闲事业,也是文化事业,更是教育事业。

茶艺馆是台湾年开创的新生事物,进入21世纪,台湾茶艺馆面临发展的瓶颈,为什么?刚才有讲到很多人家里都设置了茶室,不会到茶艺馆喝茶,所以我的良心茶艺馆开了十年也关门了,但是良心茶艺馆关门,良心不关门。

现在,台湾茶艺馆面临质的改变,茶艺馆经营需要业者共同努力来振衰起敝。

茶艺馆怎么经营?在我看来大陆的茶艺馆需要在十年内发展、寻求转变,不走出一条新的路,十年以后经营会越来越困难。

我希望茶艺师是一种文化事业、免税的奖励事业。现在茶艺馆属于餐饮业,税是比较高的。

我在年计划推动茶艺师持证上岗、使茶艺馆变成文化事业,但是没有成功,现在茶艺馆越来越商业性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茶艺馆或许会变成茶餐厅,以卖吃的为主,纯文化事业经营困难。

茶友:范老师,您好!我想问您,我个人感觉现在的茶旅能够振兴茶艺馆,您怎么看?范增平老师:茶旅游,在年代末台湾就开始兴起,叫观光茶园。就像观光果园,就是你来到这个果园,交一百块钱,果园里的水果随便你吃,带走就需要另外付钱。我觉得茶旅游表示这个行业不是转换就是没落。茶友:但是我认为茶旅游让爱茶之人对茶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是很好的方式。范增平老师:喜欢喝茶,买茶就好,了解它干什么?就像每天吃菜不需要研究它怎么种。我们思绪要清楚,需要做什么好好做,不要本末倒置,我也爱喝茶,买来好喝就好。如果要开茶庄、要种茶、要制茶,那要去了解,这叫做敬业。舒松老师:他说的是另外一个因素,现在大陆喜欢爬茶山的茶友特别多。范增平老师:这不是长久的事业,是一种流行。30年以后,还有很多人喜欢去茶山吗?说不定都是去坐游艇了。就像十年前马路旁边都是麻将桌,有一段时间马路旁边都是球台,每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主流。

我认为学习一定要创新,学习一定要往前,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都落伍的,要走在时代的前面。

学茶之人为什么要动静结合?学茶不是装模作样,慢吞吞的做事,该静的时候静,表演的时候静,喝茶的时候静,做事的时候比任何人都快、有效益。

学茶的人,该快的时候要快,该慢的时候要慢,要看状况,学茶就是学智慧。

?讲座现场,楚天茶道马兰老师、舒桐老师表演“茶·香”

?台湾茶艺泰斗范增平先生讲座现场

?台湾茶艺泰斗范增平先生与众茶友在楚天茶道合影,楚天茶道拍摄

?台湾茶艺泰斗范增平先生与楚天茶道创始人舒松先生合影

主要图片来源:范增平老师

感谢范增平老师的精彩分享

更多精彩《讲述》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huaa.com/schhy/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