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定窑纹饰与染织品纹饰的关系
纹饰是中国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从工艺美术品萌芽的时候纹饰就伴随其产生发展,很多时候纹饰都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特别是在氏族社会到先秦时代,纹饰几乎都是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附属在器物上装饰器物。 当然,在设计艺术当中造型无疑是最根本的。我国的装饰艺术源远流长,从诸多学科中考证,人类最初的装饰来源于对人体的装饰,就如同现今很多的原始部落人们在脸、身体等部位涂抹画身、刺纹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审美观的变化,纹饰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为了象征意义,它慢慢的有了装饰器物,美化器物的作用。 唐代染织品纹饰的特点 隋唐五代时期染织业是最大的手工业部门。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染织生产。到了唐代,染织分工很细,当然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高峰时期,是封建王朝的一个鼎盛期,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上面都达到了大兴盛。 丝绸艺术在魏晋南北朝吸收外来风格的基础上又兼容并蓄了其他外来文化艺术。此时丝绸题材丰富,变化多种多样,这与当时丝织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当时出现了纬锦,多种刺绣针法的运用,以及染缬工艺更臻完备成熟。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丝织品纹饰色彩更为丰富,纹样更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表现对象扩大和复杂化,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唐代著名的丝织纹样陵阳公样是窦师伦设计的对称的格式,横向连续排列,纵向不断重复的组织形式,花样新颖,这都得益于工艺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珠团窠纹己经出现,到了唐代出现在丝织品上的团窠纹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把“吉”、“山’’等汉字织入其中,并把大团窠纹变成了小团窠纹。 当然真正的具有中国唐代风格特色的织锦纹饰也发展迅速,非常流行,如前面提到的陵阳公样,以及卷草纹、宝相花和国画风格的花鸟图案。宝相花,是唐代最有民族特点的装饰图案,它吸纳了联珠纹的特点并转为己用,常在花蕊部位装饰些小圆圈象征珠宝,在花朵边沿附加小花、小叶,象征丰满繁盛,还有多种样式(正视形、侧视形、俯视形)。 此种纹样广为装饰工艺和佛教艺术采用也广为瓷器装饰图案所采用。总的来说此时丝绸装饰风格在隋代的基调上富有变化,浓厚庄重,富贵堂皇,色彩多变。 宋代染织品纹饰的特点 工艺总是向前发展的,宋代的染织工艺在唐代的染织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开始活跃,最大的手工业部门染织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政府部门设置了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等分门别类管理染织工业。此时丝绸业有了专门的著作《蚕书》,作者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 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丝绸方面的著作。染织品类刺绣已经分属为观赏性和实用性,观赏性染织品大多是模仿中国画或者书法作品,刻意追求原作的神韵,注重相似性图案一般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图案;实用性染织品还兴起了如荷包、香囊等日用品,常装饰花卉纹饰。 这时候的花卉纹饰也是常常以写生为主,常见的有梅花、山茶花、缠枝牡丹、月季、海棠等等。这些花卉图案单独立于画面上或者几种组合在画面上,也犹如国画的构图。宋代著名的是缂丝技术和绣作。 缂丝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成熟于宋代。现今出土的缂丝或者从保存下来的作品上看,北宋时期缂丝装饰几乎仍延续了宋以前的图案装饰形式。南宋时期缂丝装饰以国画图案为主。 宋代染织品除了缂丝艺术,还包括印染、刺绣、彩绘、提花。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制作出了除锦以外的绢、绸、绫、罗、纱等。宋代印染较普遍,较大的布帛生产点,可以自制加工印花。刺绣在宋代设有绣院,据记载绣工人,制作花鸟、山水楼阁,以平绣针法为主,还兼有锁线针法,制作都很精美。 由于绣法和针法灵活,大大的増强了染织品的艺术效果。这时传统动物纹和人物纹继续发展,其中动物纹大多以具有吉祥意义的动物为主,如凤凰、狮子、鹤、孔雀、鸳鸯为主。纹饰大多是和合形、对称连续的横条形,图案规整,风格别致。 就整体风格而言,宋代的丝织纹样秀丽严谨,色彩朴素典雅、恬静,清淡自然,色调深沉,用色和谐,不用强烈的对比色,晕裥相宜。此时技艺的提升对装饰构图有着很大的影响。 定窑瓷器纹饰的主要特点 宋代一直被称作是瓷艺发展的高峰,不论在造型上还是纹饰装饰亦或釉色上。宋代陶瓷纹样的装饰艺术具有多样性和革新性,借鉴和移植其他工艺品的装饰技法也相当的多,而且取得的装饰成就非常突出。 宋代陶瓷艺术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定窑作为宋代著名窑口,其造型和纹饰当之无愧是中国的瑰宝。定窑以刻、划花、印花、绣花、剔花为装饰的主要手法,装饰明快素雅,釉色晶莹光洁。 关于刻划花,定窑上纹饰的形成技艺,陈文曾先生研究称,在北宋时期可能过诞生了三把刀的工艺,即:单线刀、双线刀、粗线刀。三把刀灵活运用,以刀代笔,是书法用笔的高精纯提炼,和书法的一笔挥就,不能复笔一样,定窑刀法,讲究精、准,流畅。 定窑的釉色除了白中带黄,还有黑色称黑定,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其次还有紫色,简称紫定,但是它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轴面施釉不太均勻,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还有绿定,绿的颜色偏暗; 另外据史料记载,定窑还生产一种红色的红定,但至今尚无实物发现。只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找寻一点线索,苏东坡诗云“定州花瓷琢红玉”,由此一句引发人们对定窑红釉的无穷想象:定窑在颜色中还有一种用金水描花的,用大蒜汁调金,然后再描绘在定窑瓷器上烧制,金色牢固不脱。 从定窑出土的和现存的器物看,早期的(唐五代时期)几乎都没有装饰图案,偶尔有装饰图案的,图案都很简单。到了定窑发展的鼎峰时期,器物上饰以装饰图案就比较普遍。装饰法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是印花装饰,这一技术起源于北宋早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剔花指的是白定以外的色定,如黑定,绿定等,把纹饰刻画出来后,剔掉多余的部分,色釉就塑出了花纹的形状。这样色釉的花纹部分和胎的白色形成对比给人活泼,爽朗的感觉,剔花产品最多也最出色的是磁州窑。定窑剔花的产品大多是瓷枕。 定窑还有一项始创的工艺就是覆烧。覆烧是定窑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的一项技术,对定窑的装饰也有所影响。覆烧是相对于正烧工艺而言的,坯件反扣在窑具的支烧方法。但正因为覆烧工艺使得器口有芒,故皇室不再使用。 虽然定窑器口有芒,聪明的定窑人为了遮住芒口,便在芒口部位镶嵌金、银、铜薄片,掩饰芒口这一缺陷。这样增加了芒口器物的实用功能,也使本来是芒口的器物多了一层别样的美感,也是定窑的又一大特色。但由于所鑲之物金、银、铜是贵重金属,且鑲上了不易保存,故渐渐衰落。到了南宋时工艺消失。 染织品纹饰对定窑瓷器纹饰的影响 金银器对定窑造型及纹饰有较多的影响,但对定窑装饰纹样影响最大的应是染织品。染织品的起源虽然没有陶起源早,但是因为陶瓷成型技术及烧窑技术的影响,以及瓷器在东汉才形成等原因,纹饰反而没有染织品发展的迅速;丝织品作为服饰在使用频度上以及与人类日常生活中等方面的接触要多于陶瓷。 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有人类开始就有这一意识,对服饰之美的追求会超过其他许多工艺美术类别,发展迅速。染织品发展到唐代时已经很繁荣了,图案纹饰丰富精美。 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执扇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宫乐图》,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非常贴切:纱衫轻薄透明,质感光滑轻柔,纹饰精致、多样;衣服款式多,颜色也各不相同。把那些唐代贵族女人精美绝伦的服饰描绘的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染织技艺和水平。 在染织品上丰富多样的纹饰给定窑的发展的带来了很好的借鉴,促进了定窑纹饰的发展,为定窑成为宋代名窑有着功不可没的功劳。 结语 五大名窑之中,官、汝、哥、钧都以釉色见长,唯独定窑以刻、划花技术表现装饰纹样见长。故而定窑纹饰多种多样,不然也难屹立在瓷器空前繁荣的宋代,并为北方瓷窑之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huaa.com/schzp/11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V刷变化阳新县拿出30个财政编制,让富
- 下一篇文章: 哪种食用油好吃又营养源自深山油茶果的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