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夏天,乘着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我和学弟从温州出发,翻山越岭,从东海岸的瓯江边一路向西,驱着29小时的火车来到遥远的贵州遵义,和一帮志同道合的队友们在大山深处开展了一场为期三周的暑期支教活动。

在我生来的25个年头里,曾有无数多个21天。但其中没有哪个,可以像它这样,能立刻唤起内心深处的回忆,能明明白白地讲得出在那个21天里,自己实现了怎么样的成就。

现在想来,那21天,遇到的孩子和遇到的队友们,都是毕生无比珍贵的回忆。

对于暑期支教,社会舆论向来是褒贬不一的。每个人在努力尝试从统计数据,从社会教育,甚至于孩子内心的角度探讨着这种短期支教模式的利弊。

但在我看来,当你还未曾真正参与其中时,很难由说其利弊,也难以体味到个中的酸甜苦辣。

我们也不知道在何时何地,自己会与孩子们的情感联系如此深刻。我们没有刻意去培养它,它却在每一次授课、表扬、批评、家访以及游戏的一点一滴中酝酿着。

有人会细数短期支教带给孩子们的情感缺失创伤——刚建立起感情,支教老师们就离开了,难免会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诚然,在即将离去的那一刻,当看到孩子们泪流满面,我们满是不舍和心痛,但这仍然无法撼动在不长的时光中,我们留给孩子们的知识和快乐,以及孩子们在我们成长道路上所带来的坚强的人生课。

“少年强则国强”。

而放在当代,我觉得是“少年强则家兴旺”。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家庭应倾尽全力地带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然而,在这个世界,教育资源的分配又是如此不公,社会贫富差距的不公在孩子教育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当你看到城市里孩子们被家长逼着周末参加各种辅导班的时候,西部农村的孩子们放学和周末却只能用来放羊——这是现在这些孩子的普遍现实。

东西部孩子的差距,还体现在眼界上。而我觉得我们这些暑期支教的大学生能够带给山里孩子的,不只是教会他们的有限的知识,更是一种视角。一种在农村地区可能看不见,他们的老师所教不了的东西。是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激励他们未来走出大山的一种渴望。

既然他们走不来,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去,带给孩子更多的外面的世界。

但要指出的是,对于暑期支教,也非真的高尚如此。每一个选择短期支教的同学,其实也会有自身的考虑。或多或少也是为了增加自己人生阅历,为了自身发展,但这本身没有错。我们并不只是为着某种主义,某种崇高信念去支教的。我们想做的,无非是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带给他人一丝温暖和关怀,同时自身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对于这样的经历,有人觉得人生只需经历一次即可,而有人却希望能倾其所有地去付出更多。

在我认识的人里,真有这样一位想踏踏实实地把支教这件事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她叫“温医大山茶花”。

山姑娘的人生经历非常地有味道。她曾只身一人在大一暑假前往非洲坦桑尼亚大草原做义工。今年寒假又前往贵州毕节支教。而在这之前她早已和我探讨过建立长效支教机制。

前些天她建立了“温医大山茶花支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huaa.com/schxt/6461.html